【心理話002】健康身心的三角支柱:心智 人際關係 大腦
- memes
- Aug 7, 2018
- 2 min read
在1975年,哈佛大學研究嬰兒的學者 Dr. Edward Tronick在某次與兒童成長相關的年會上,展示了一個名叫「面無表情」(Still Face Experiment)的實驗。
在這個實驗中,母親坐在她一歲大的寶寶面前,並在研究人員發出訊號時,停止跟他的孩子互動。這段不能跟孩子分享任何言語或非言語訊號的「無表情」階段,會讓孩子很痛苦。在最長不超過三分鐘的實驗時間裡,孩子會嘗試吸引此刻沒有任何反應的母親,期望與她親近。
一開始,小孩子會增加自己的訊息,包括增加微笑、發出聲音以及眼神接觸(影片中還有比手畫腳的肢體語言)。但是在持續一段時間得不到反應後,寶寶就會變得煩躁難過,原本爭取連結的一連串努力,此刻瓦解為痛苦與憤怒。寶寶甚至可能會把手塞進嘴裡、拉扯自己的衣服去試圖安慰自己。這個抗議、自我安撫與絕望的過程,顯示了小孩子多麼需要父母給予他們同頻率的反應,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。
我們在出生時,大腦就已經被設定好要跟他人建立連結,而之後我們則藉由這種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親密互動,建立起腦中的神經網路,也就是自我意識的基礎。在生命最初的那幾年,這種人際協調是求生所不可或缺的,但我們終其一生都持續需要這樣的連結,才能維持身心健康與活力充沛的感覺。
仔細想想,我們生活中大部份的情緒起伏,是否都與人際關係有關呢?與父母、親密的伴侶、同事或朋友的相處就像是捏住了我們情緒的耳朵,控制了我們的喜、怒、哀、樂,我們比自己所想像的還需要愛與關懷、同理與認同,彷彿沒有了人際關係就失去了自我。
這就是為何我們應該重視EQ與SQ~
一起來好好學習心理學吧 :-)
----------- 資料參考《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》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