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理話004】你覺得這道德嗎?
- memes
- Feb 27, 2019
- 2 min read
Updated: Mar 8, 2019
心理學家強納森・海德特在其著作《好人總是自以為是》中提到了在做道德研究時遇到的有趣現象。
他與團隊編了幾個與道德判斷相關的故事,稱之為「違反禁忌的無害行為」,如剪老舊國旗當抹布、吃被撞死的自家寵物狗之肉,並特別將可能受傷害的對象去除(因為有受害者就很容易被推論為錯事),強調其為私下做的,沒有人會遭到冒犯,再請受訪者判斷這行為是否道德。
研究發現許多受訪者往往在短時間內就開始譴責這些行為,卻需要想一陣子才能說出這行為有誰會受到傷害,而說出來的態度也帶有辯解的意味。例如有受訪者說吃狗肉的那家人可能會覺得噁心;剪國旗者以後可能自己會內疚;還有小孩為了證明自己論點而說國旗做的抹布可能堵住馬桶等。
這種「創造受害者」的行為讓強納森開始思考,人對道德判斷的先後順序是否並非如過去所認為的如此理性。而在詢問受訪者,再次澄清其行為無人受害時,許多受訪者竟出現了「道德錯愕」的反應,即“無法用言語解釋自己直覺上知道的事情,以致啞口無言。”
他認為這些受訪者的推理並非為了尋求真相,而是為了支持自己的情緒反應,證實了大衛・休姆(David Hume)於1739年所言:「理性即為且應當只能為熱情的奴隸,除服侍聽命於熱情外,無法妄求他職。」道德推理往往成為了道德情緒的僕人,亦如其另一本著作《象與騎象人》中提到的理性為小小的騎象人,感性如強壯大象的比喻。
在做道德判斷時人常常過於衝動,被創造出來的受害者、近乎辯解的荒謬理由,這些都會讓人在判斷時變得盲目。若要進行一個有效的討論,或許該學習如何拋下這些成見,別倉促選邊站和審判對方。
當然感性大象的威力強大,要牽制並非易事,只能持續警惕,在爭論時先和彼此的大象問聲好,才能一步一步建立起對話。藉由討論,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吧 : - )
Comments